新闻中心

300贵州籍清华毕业生助推家乡经济建设

2009-05-13 |

昔日求学京城 而今反哺故乡

他,为了让家乡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回乡创办职业学校,专门解决家乡的孩子没文化没技术难就业的困难;

  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资源,将顶级的科研型企业引进到贵州,为家乡的发展献力;

  他们,当别的同学纷纷选择出国、去沿海、留北京的时候,却回到贵州,只因为是贵州的山水哺育了自己,学成一身的本领之后,更想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贵州人!

  昨日,专程前来参加贵州清华大学校友会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说,希望更多的清华学子学成之后,主动到贵州工作,为贵州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清华大学贵州校友会理事、副秘书长蔡志军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目前共有300多名毕业生在贵州工作。他们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有的是厅级干部,有的是企业老总,有的是专家学者,都运用自己在清华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各自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而大家举办校友会,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交流,互通信息,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扎根西部办职教 清华大学生中的唯一

  在黔西南,提起贵州天力电脑技工学校,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原因就在于,这所职业学校从创办以来,为当地很多读不起书、无法就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学校的创办人、董事长兼校长的黄道生,竟然是一名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黄道生,清华大学1983级电子工程系的学生。

  现在的黄道生,不仅在黔西南很有影响力,在清华大学校友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是清华大学生中,唯一一个办民办职业学校的”,黄道生说,天力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针对贫困生,但在教学方面,又不仅限于为了就业,而是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要说上世纪80年代,即使是现在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同样也是用人单位追求的“香饽饽”。在更多的人选择出国、去沿海或留北京的时候,黄道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

  黄道生说,今年9月份,他的学校将达到招收4000人的规模。但西部这么多从初中毕业后就没有书读的学生,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借助这种校友会的机会,联络更多的贵州清华校友,投身贵州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能就业。

  学子牵线搭桥 清华紫光科技园落地花溪

  与黄道生的个人创业相比,同样是清华毕业生的文卫,则选择另外一种方式来支持帮助家乡的建设。

  贵州清华紫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贵州紫光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以及贵州紫光百金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和企业法人。拥有这一大堆头衔的文卫,在来贵州之前,曾先后在美国通用公司、清华科技园和清华紫光担任高级管理。

  文卫意识到,作为一个贵州人,有义务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想到了自己的资源——在清华紫光担任多年高管,于是,他充当起了清华紫光和贵州的红娘,将清华紫光引入贵州,让贵州丰富的资源借助清华大学为背景的清华紫光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贵州清华紫光科技园最终落地花溪,并定位为依托贵阳、面向贵州、辐射西南的高新技术研发、孵化、投资平台。不但是贵州省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成了花溪区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一个核心项目和重大投资环境。

  该科技园的任务是,投资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经营中国数据备份中心,研发转让贵州煤磷铝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培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 EMBA人才,支持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花溪示范基地。

  科技园投资的第一批产业化项目,包括多功能制氧技术产业化项目、井下安全共缆网络传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源计量芯片技术产业化项目、蜘蛛多肽制药保健品技术产业化项目。

  清华紫光的入驻,给贵州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研发的井下安全技术产品,成了以前被称为重灾区的矿井的福音,将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而税控系统的引入,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过去税收大都靠手工操作,清华紫光入驻贵州后,给贵州引入了税控系统,利用集成芯片等实现数字化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税务执法更加规范。

  此外,他们还与贵州大学合作研发在银杏叶中提取一种治疗心脑疾病的药物,预计今年可顺利投产。该项目投产后,不仅可满足国内这方面的原料需求,还可让一半产品出口挣外汇。同时,也给下游产品找到了销路和市场,给农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文卫说,他下一步将努力让更多的清华的其他园区搬至贵州,利用清华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助推贵州经济建设。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希望更多清华学子来黔工作

  事实上,学得一身本领后,放弃更优厚的待遇来贵州,为贵州经济建设出力的清华学生,不仅仅有文卫、黄道生两个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华大学一直支持和鼓励学生们毕业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基层的成长空间更大,据她了解,此前到贵州来工作的清华学子,发展都非常好。所以,她也希望更多的清华在校学子们,学成之后,到贵州工作,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该校友会秘书长贾倞也表示,作为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地方,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尤其是对清华大学这种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十分渴求。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这群贵州清华人,除了平时的工作外,也积极在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如他们校友会就在花溪黔陶捐建了希望小学,下一步还要在清华中学做电子图书城。当然,他们更希望利用这种联谊的机会,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号召更多的清华贵州人,回到贵州,为贵州带来人才,带来项目,助力贵州发展。(石刚 卢俊 傅建平)

转自 贵州商报 2009年5月10

相关新闻

  • 162021.06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决策者和奠基人——纪念刘达同志诞辰110 周年

    刘达同志早年投身革命,曾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和根据地斗争,浴血奋战。建国前后又转而从事教育事业,主持创办了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并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刘达同志1977年来清华主持校务工作不久,就于1978年提出要在清华建设经济管理学科和专业,并亲自领导、决策定向、具体指挥与部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达校长是清华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决策者和奠基人。

  • 032007.05

    清华大学1973级毕业生庆祝毕业30周年

    30年的经历都是一本书清华大学1973级毕业生庆祝毕业30周年  【新闻中心讯 记者 贾朋俭 摄影 郭海军】30年的经历都是一本书,今年恰逢清华大学1973级校友毕业30周年,4月29日清华大学96周年校庆日上午,1000余名...

  • 182016.08

    3300多名新生清华开启大学生涯

    8月17日,呼吸着初秋清爽的空气,3300多名2016级本科新生踏入向往已久的清华园,在这座百年学府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涯。

  • 272024.05

    王诗童:听妈妈话回乡的“95后”清华毕业生

    坐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党政大楼会议室内,王诗童最终将自己回乡工作的原因指向于:听妈妈话。“妈妈告诉我,家乡现在发展得很不错……”5月25日下午,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此间举行的一次人才座谈会上告诉与会媒体,“如今看来,听妈妈的话还是没错的。”王诗童(2020级硕,公管)在发言中27岁的王诗童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3年夏天找工作的时候,她最初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深圳,“因为那是很多年轻人都愿...

  • 162021.04

    邱壑:面包与猎枪 ——清华毕业30年之感想

    回首那过去的30年,没想到在清华学了铸造后竟与铸造至今已结下半生之缘,铸造这个经历了上千年的传统机械老行业竟成为我人生事业的主题,毕业后到国营厂的铸造工艺员做起;后又到德国公司的从事铸造设备销售服务,帮助国内铸造企业采用国外新技术起步发展;并进一步与德国公司合作,创建公司在国内合作生产;再因道不同分手后开始独立自主创新发展,赶超挑战世界一流;至今即将上市科创发展,期待用新技术去解决铸造行业的痛点...

  • 212007.12
  • 262023.06

    于平凡中成就不平凡︱清华大学召开2023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会

    6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会在二教会议室召开。校长王希勤与30余名本科毕业生代表欢聚一堂,畅聊在清华园学习生活的收获和感悟,感怀大学时光,共话未来发展规划。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参加座谈。王希勤讲话听到同学们分享的成长故事和思考感悟后,王希勤深受感动。他表示,疫情改变了大家的校园生活节奏,但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同学们别样的收获和体悟。他向毕业生们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祝贺。王希勤围绕“平凡...

  • 192024.02

    清华精神30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92020.11

    水木年华缪杰:他改变了200多处“家乡”

    他创立了扶贫助农组织“家乡来客”,帮助贫困县的乡亲们销售农产品。他也因此去了无数别人的家乡——那些此前不曾出现在他生命里的乡村。这件事他做了5年,还会....

  • 182011.08

    3300余名清华新百年首批本科新生进入清华园

    清华新闻网8月17日电(记者周襄楠 吕露英 李含 程曦 高原 通讯员 向辉)恰逢清华大学新百年的起点,来自祖国各地的3300余名清华新同学们在8月17日这一天走进清华园,开启人生的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