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家庭日活动回顾

2024-12-06 | 文/石艺苑 石剑南 图/周骏康 | 来源 全英清华校友 |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家庭日于2024119日在伦敦20 King Street, St. James, SW1Y 6QY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艺术、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沟通亲子关系,也沟通在英国伦敦的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两场艺术工作坊——由建筑师石艺苑带领的“有形的光”和艺术家贾弘毅主持的“Drawing For Free画”——为11个家庭提供了一个亲子协作与艺术创作的机会。来自剑桥大学的石剑南和爱丁堡大学的潘媛媛、伦敦艺术大学的卢艺铭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带领411岁的小朋友们共同创作,给亲子共创的参与式艺术活动搭建桥梁。

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到参与式艺术创作

在“有形的光”工作坊中,建筑师石艺苑带着家长与孩子一起围成了一圈。孩子们在灯箱片上自由涂鸦,发挥想象力,通过折纸和光影互动,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合作设计了独一无二的花灯。

代际协作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创意,也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正如一位家长所说,“通过涂鸦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小灯,看见孩子眼中的色彩世界。” 参与式的艺术能够带来亲子间的交流,而“有形的光”工作坊更大的亮点则是在它的文化意义,跨越了国界与文化。

“通过艺术共创的形式制作小花灯的灵感来源于侗族在风雨桥上挂花球的习俗。”建筑师石艺苑来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世居侗族家庭,她在活动中介绍,“侗族人在风雨桥上挂花的习俗不仅是一种装饰,而是通过共同建造和创作的仪式,凝聚社区的情感与关系。”

建筑师石艺苑带领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制作花灯

建筑师石艺苑分享了小时候奶奶手工制作花球以及家乡侗族风雨桥的图片和的故事,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布的实物,让许多在伦敦安家的华人家庭感到温馨。她的建筑作品中擅长把传统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在这次艺术展上入选的作品《有形的光》正是她和湖南湘西沅陵县第六中学的学生们共同创作的记录。

2020年,石艺苑受邀参与PEER毅恒挚友的公益计划,与美国注册建筑师、清华建筑系校友徐逸为沅陵县第六中学的PEER空间——一个专属于学生的公共空间——设计灯光改造方案。彼时,教室光线不足,横梁阻挡了灯光的扩散,学生们常常在昏暗中读书。而学生们自己制作的纸花挂在风扇钩上的习惯,成为石艺苑的灵感来源。“既然横梁让空间分隔,不如用悬挂的灯具把分隔的空间重新连接起来。”

建筑师石艺苑与PEER空间县中学生共创建筑空间《有形的光》

PEER毅恒挚友一直致力于促进朋辈合作,培育公共精神与人文自觉,为此,建筑师石艺苑特地邀请了PEER毅恒挚友的PEER空间长期志愿者石剑南作为此次工作坊的志愿者,引导小朋友们进参与式的艺术共创,而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石剑南也曾驻扎在湖南的县城,和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共创活动,回应教育需求。

“参与式艺术的核心是更少关注于技巧和成果,更多关注过程中参与者的表达力。”石剑南认同这种以艺术作为媒介的沟通方式。

在这两场活动开始前,他带领了代际互动的破冰环节,用中国传统游戏“击鼓传花”让家长与孩子们通过分享性格、颜色、情绪建立联系,也为艺术活动做好铺垫。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式协作需要人和人之间建立信任,而要让未曾谋面的大朋友、小朋友之间建立连接,适合年龄段的破冰方法并不可少。

石剑南主持“击鼓传花”游戏破冰

中国传统文化与亲子协作艺术共创

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贾弘毅Edward Hongyi Jia主持的“Drawing For Free画”工作坊充满童趣,他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带领小朋友们在一幅10米长的画卷上自由创作。画卷的主题没有限制,孩子们用彩色蜡笔自由创作,长卷的创作需要各个家庭的孩子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形成了超越个体的小型一个临时的“艺术社区”。这种集体创作的过程让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了协作的意义,强化了共同创作的精神纽带。这让绘画工作坊不局限于某个年龄群体,而成为跨越年龄、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体验。

这幅长卷不仅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力的展现,也通过合作完成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乐趣和集体创作的成就感。

艺术家贾弘毅带领小朋友和家长们进行长卷共创

艺术家贾弘毅曾获 “2021年新星奖”及RBA罗马和RBA罗马奖学金半决赛入围者等多个奖项。此次展览上展出他的作品《Samsara》是他于2019年创作的一幅探索机械、永恒与爱的作品,使用中国画颜料、丙烯、墨水以及毛笔在纸上完成。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热爱,他发起了此次“Drawing For Free画”的工作坊,希望可以通过亲子协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共创。

绘画作品《Samsara》, 作者贾弘毅

艺术家贾弘毅表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创造力,而集体绘画让他们感受到协作的力量,同时也让家长们认识到艺术与心理健康的深层联系。” Drawing for free的创作模式避免了活动变成“技术性学习”,而是让创作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参与者能在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权和表达的自由。这幅长卷画作完成后被悬挂在展厅入口,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为首届清华伦敦校友展主题“无处不在的科技:美学的科学”的多元诠释。

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共创绘画

艺术共创链接个体、家庭与社区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家庭日体现了参与式艺术的核心理念:把创作的权利交还给参与者,通过艺术创作,将个体、家庭与社区连接起来。“参与式艺术的核心便在于让参与者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石剑南说。在参与式行动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和人之间能够建立连接,并且真正协作产出的成果才能最好回应真正的需求。

最简单的材料和设计也能够为每个人的生活注入意义。这场亲子协作的活动把艺术展的意义延伸至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本身,它也关乎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协作。在花灯创作中,孩子们用光影重新定义了空间和形状;在长卷绘画中,孩子们用线条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在协作之中,小朋友和家长产生了对话。集体创作的艺术中,不同小朋友的作品之间也相互呼应、隔空对话。

展厅入口挂上小朋友们共创的10米长卷画作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带回了创作的灯具,把带有想象力的流光带回了伦敦的家庭。而那幅十米长卷已经成为了展览一部分挂在门口,邀请大家一同欣赏协作之美。

这幅画与那些灯一同延伸了这次艺术展的意义。它们跨越了中国与英国,承载创意与情感,超越了文化与空间的隔阂。这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艺术总温暖地连接每个人。




相关新闻

  • 062024.12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艺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文化遗产与科技共生” 艺术沙龙聚焦于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展览 “无处不在的科技:美学的科学” 的主题活动,于2024年11月16日星期六11:00至13:00在展览的沙龙空间成功举行。此次沙龙由,展览联合策展人林汨和展览特邀顾问李晓欣博士(V&A)共同策划。其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讨当代环境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活动为公众、艺术爱好者及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轻松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借助参展艺术家...

  • 142024.10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开幕

    10月7日,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隆重揭幕。本次展览由全英清华校友会(UKTA)发起,并联合京东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全英清华校友会顾问章泽天校友共同举办,旨在提升青年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锐艺术视角,搭建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跨文化对话与合作。本次展览以“无处不在的科技:美学的科学”为主题,鼓励艺术家探索科学与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美学如何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演...

  • 062016.01

    澳大利亚校友会参加中国大学校友联盟大家庭日活动

    2015年12月13日,在澳大利亚的清华校友参加了在悉尼奥利匹克公园举办的中国大学校友联盟大家庭日活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李华新出席。

  • 072014.08
  • 032022.11

    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主办“2022校友当代具象艺术展”

    为庆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6周年,2022年10月21日,由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主办的“2022校友当代具象艺术展”在北美地区在线展出。本展览邀请到海内外10位清华美院杰出艺术家的全力支持,他们是袁加(1983级)、宿利群(1981级)、梁雄德(1982级)、郑学武(1991-1992)、陈流(1992级)、时向东(1990级)、徐芸(1979级)、叶山林(1994级本、1998级硕)、孙淼(1999级硕)、顾复(1985级)。旅美艺术家时向东校友题写展序:...

  • 072024.05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3周年︱2024清美校友当代艺术展举办

    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在“紫荆花开,灿若云霞”的春日里,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携清华美院八位活跃于海内外当代艺术家,以抽象视像为主题创作策划此次展览,向母校生日献礼。祝清华大学113周年生日快乐!

  • 282018.11

    以女性视角多维度展现家庭中的女性——访青年艺术家刘凡

    刘凡的“美丽中国”项目拍摄了100个家庭,呈现出不同女性的不同风貌。拍摄对象覆盖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的家庭,以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为核心,勾....

  • 212021.04

    涵德颂华——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校友艺术展开幕

    4月18日,第三届“涵德颂华”——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校友艺术展在京开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何玉如(1956级建筑),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所长吴亭莉(1959级建筑),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杜钰洲(1960级建筑),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深圳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朱黎明(1960级建筑),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刘巨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谢喆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与校友办主任郭林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关东海、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祝卉、绘画系副教授丁荭,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王春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著名艺术家吴强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282018.02

    动起来、跑起来,我们大家聚起来——记新西兰校友会家庭足球赛

    2月25日,新西兰校友会组织大家在奥克兰北部的Long Bay风景区再次相聚,热热闹闹地来一场家庭足球赛。

  • 142016.09

    首届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校友返校活动成功举办

    9月10日下午,深研院校友会成功举办首届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校友返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