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bet356官网在线电子工程系分会联合主办的面向新时代的电子信息产业研讨会暨第二十三届系友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三层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智汇电子,畅想未来”为主题,论坛旨在推动学术交流、探讨尖端科技,共同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来自国内各大院校与产业前沿的专家学者相聚清华,共同探讨前沿学术及科技热点话题。

大会现场
本次活动由bet356官网在线电子系分会秘书长、无限基金SEE Fund管理合伙人马麟主持。bet356官网在线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副主任朱亮;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副书记、bet356官网在线电子工程系分会副会长刘一民分别为论坛致辞。

bet356官网在线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副主任朱亮
朱亮代表校友总会向与会者表示欢迎并致谢。他强调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赞扬了电子系在科技创新和校友工作方面的成绩,并鼓励校友们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积极拥抱变化、勇于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朱老师预祝论坛成功,并邀请校友们常回母校,共同见证和参与学校的发展。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副书记、bet356官网在线电子工程系分会副会长刘一民
刘一民代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向与会嘉宾和校友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了电子系校友会在促进校友交流、传承精神和回馈母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对系友论坛在促进产学研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和加强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bet356官网在线电子工程系分会秘书长、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辛旺
辛旺作bet356官网在线电子工程系分会工作汇报,从“打基础”“聚人气”到“走出去”,系友会举办了线上线下百余场品牌活动,逐步开拓京外校友组织,建立了联络、宣传、活动、数据、服务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未来,将继续团结校友,夯实基础设施,精耕细作活动,实现“为校友创造价值、树立科技创新的旗帜、为校友创造精神家园”的工作目标。
本论坛设有一场主论坛、两场分论坛及圆桌论坛。报告主题包括光电融合集成、半导体到AI的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空天一体化等。
大会特邀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潘时龙教授以“光电融合集成:机遇与挑战”为题,从热门书籍《芯片战争》引入,形象地阐述了光电协同的优势。从概念内涵、应用方向和技术效益等多维度切入,潘时龙教授分析认为:光电融合集成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微纳尺度的光电融合将会带来计算功能、感知功能、传感功能、通信功能的变革。结合世界各国布局与发展状况、主要挑战与关键技术,深入探讨了光电融合集成的发展思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潘时龙
峥研软件创始人/CEO、TEEC北京分会主席李严峰分享了24年的科技从业经历和在EDA与AI领域的几段创业经历,他不仅参与核心技术升级,结识优秀的创业伙伴,也在成就和挫折的起伏中,见证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等产业的变革和从拥抱时代中受益。结合不同时代浪潮,李严峰认为在清华电子系“以人为本、顶天立地、开放交叉”的号召下,电子人更能保持专注,保持自省,坚持长期主义。在曲折上升创业亲身经历的分享中,李严峰勉励年轻创业者更加冷静地看待周期和规律,在参与科技进步的幸福感和链接物理世界的价值感中,保持年轻,保持好奇。

峥研软件创始人/CEO、TEEC北京分会主席李严峰
结合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分享了对具身智能的思考与展望。从发展机会、热点方向、当前挑战和创业路径切入,他关注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孵化投资过程。当前颠覆式创新主导全球股市市值,具身智能科技将引领新潮流,推动智能设备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发展,助力中国在未来产业头部领导竞争力格局中取得优势。当前技术发展趋势下,他认为机器人技术与大型模型的深度融合将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工具,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在热点趋势下,具身智能虽取得显著进步,但仍需解决新硬件、新软件等智能进化协调等问题。在创新、创业、创投的思考中,王田苗教授认为需要综合考量技术、经济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调动最优的资源条件,去严格和敬畏地创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随着5G及未来6G技术的发展,空天一体化通信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于明介绍了开发适应未来通信需求的微波器件与系统进程,特别是针对卫星互联网和无线基站的应用。综合产学研各界资源,当前项目面向未来通信技术的新要求,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创新,以期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微波器件设计与系统集成,推动我国在空天一体化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于明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认为科技的创新创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风险投资则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最重要的金融工具。当前,行业面临IPO和M&A环境的退出困难,基金募资的挑战,以及投资速度大幅减缓等格局的转变。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邓锋认为风险投资的底层逻辑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化。过去追求短期高回报的模式已不再适用,当前及未来的投资环境更趋向于寻找并培育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企业。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调整投资策略,清晰规划路径,重视价值投资,关注企业内在价值的挖掘与成长。面向新形势下未来的投资机会,邓锋强调理性、长期视角和心态调整的重要性,并表示仍然看好以电子系系友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鼓励大家对未来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
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科研副校长、讲席教授、IEEE Fellow曾文军介绍了生成式与可解释人工智能的概念背景,当前面临的安全挑战,以及解耦表征和组合生成带来的机遇。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型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有效利用和监管极其重要,难度极大,任重道远。如何真正做到可解释、可控制的生成,还需要结合我们的先验知识、物理原理等要素。因此,发展可解释可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至关重要。

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科研副校长、讲席教授,IEEE Fellow曾文军
分论坛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
下午,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为题的分论坛由清华校友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干事、抖音集团算法工程师张元鑫担任主持,六位业界前沿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在论坛中分享了通用机器人的革命性意义:在跨行业应用的前景中,能够解决未来的劳动力和养老缺口。结合大脑、小脑、本体和数据四大基本元素,王鹤提出了一个由基石层和能力层支撑的机器人结构,其中基石层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通用的本体,这决定了机器人能够产生和利用的数据种类和质量;数据层则强调通过大规模合成仿真数据来驱动具身智能的重要性,能够获得一个高效且可靠的数据生成来源,为机器人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王鹤表明,当前团队正朝着实现更高级别的具身智能系统迈进,这样的系统能够理解复杂的任务并实时做出反应,为跨行业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颜深根表示,算力已然成为AI发展的前哨与基石。面对当前国内外模型层与硬件层生态差异,国内大模型存在算力贵、落地难的问题,颜深根提出用无问芯穹“M×N”的AI基础设施新范式破解算力挑战。为构建适应多模型与多芯片格局的AI Native基础设施,他介绍了多元异构和软硬协同等技术优势的突破。颜深根表示,希望通过算法创新、模型计算、算力平台及硬件推理的优化,搭建好基础设施,持续降低大模型应用的落地成本,让更多人可以拥抱新技术。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颜深根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指出,具身智能作为AI发展的重要方向,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落地难度大的挑战。他提出通过构建实体世界大模型和机器人行为大模型,形成推动具身智能发展的两级火箭,并通过创新的数据获取方法,有效降低数据需求,提高训练效率。为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的落地应用,卢教授发布了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这是一个全链路技术框架,集成了大模型、原子技能库AnySkill等,推动了具身智能的通用性和鲁棒性。他展望了具身智能在未来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并期待技术进步能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认为,机器人本体、算法、数据需要联合迭代。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承载形态,也是通用机器人的终极形态。结合当前通用机器人发展阶段,他介绍了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路径。其研发的具有自研软硬件的人形机器人“小星”,通过底层算法和硬件模组的通用,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突破。在控制领域,提出去噪世界模型学习技术,优化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行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示出了强大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未来将阶段性解锁各类场景。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
物灵科技/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分享了从万物智能到万物有灵的思考。从如何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交互界面讲起,结合自己开发的近千万台消费级AI硬件和AI机器人不同项目实例,他分享了如何通过“多模态交互大行为模型”把存在的物理世界万物重新建模变得可交互,以及通过空间计算把虚拟的比特空间变成可交互的原子空间。通往人机共生的灵性宇宙之路,顾嘉唯致力于让AI机器人拥有更高阶的空间感知、全天候数据、情感理解能力,在家庭内产品率先铺量,提供了一条具身智能数据闭环的新思路。

物灵科技/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
在圆桌论坛中,芯华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工场CTO董驰宇担任主持,光轮智能创始人兼CEO谢晨分享了生成式AI融入仿真的前沿经验;星海图创始人赵行分享了机器人本体和具身智能算法的端到端全站自研开发场景;智平方科技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分享了具身智能与机器人的场景落地的技术和数据治理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何让具身智能快速走进千行万业的场景。圆桌讨论就具身智能技术特点、机器人与无人驾驶相关从业经历、产业细节等话题展开,共同探讨了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之路。

圆桌论坛
分论坛二:空天一体化
分论坛二“空天一体化”同期举行。校友总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副秘书长、电子系博后谭竞博主持。三位业内前沿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清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FO史圣卿以“智慧天网创新工程及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题展开分享。史圣卿从智慧天网创新工程的起源与优势讲起,重点介绍了该工程从0到1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并针对下一步将中轨泛同步轨道运用在通信系统中的计划进行了展望。史圣卿提出,智慧天网正迈入商业应用阶段,将基于中外卫星市场的差异和中国的产业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卫星通信路线,推动泛同步轨道应用于宽带通信、手机直连卫星、空间试验等多个应用方向,成为国家卫星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清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FO史圣卿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定位导航与授时研究中心主任陆明泉从多体协同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当前多体协同中通信、导航与感知技术的局限性,以生物集群的启示出发,指出超宽带是未来无人系统集群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互联的发展方向,并重点介绍了超宽带测传感一体化技术的潜力。陆明泉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探索超宽带的技术新体制、新技术,进一步释放超宽带的测传感一体化能力,推动多体协同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定位导航与授时研究中心主任陆明泉
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围绕“面向手机直连业务的星地融合技术探索”主题展开分享。邓伟指出,在卫星通信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新阶段,航天的商业化对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邓伟表示,星地融合是加速卫星网商业闭环的实施路径,应充分发挥卫星网价值,通过技术、产业和业务融合来加速卫星网商业闭环,并从频率融合、空口融合、组网融合三个方面充分介绍了星地融合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
圆桌论坛环节由达晨财智投资总监蒋昊东主持。针对当下我国商业航天在商业闭环上面临的政策、技术、产业多个层面的机遇与挑战等前沿问题,原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沅、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宇飞、星测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EO仓基荣、纳微星科创始人兼CEO赵埔塬、银河航天结构力学部门负责人杨旺五位专家分享了精彩观点。

圆桌论坛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友论坛是聚集学术界、工业界和校友们的一场学术盛会,是汇聚各领域企业呈现精彩报告的交流平台。论坛主题的前瞻性与多元化、与会人员的连年攀升,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各界的相互了解,缩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进了技术与资本的交流,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自2014年举办首次活动以来,系友论坛已成功举办二十三届,成为探讨学术前沿与科研热点的平台,同时也是电子系校友链接母校的重要桥梁。第二十四届系友论坛将于成都召开,欢迎广大电子信息从业者持续关注、踊跃参与!

论坛合影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友论坛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友论坛”自2014年发起至今,累计超200家来自各领域的企业在此呈现了百余场精彩的报告。线下论坛每次有超过350人参会,线上则吸引了数十万人的观看。话题的多样性和参会人员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产学研各界的相互了解,缩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进了技术与资本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