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盟军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军的投降。参与仪式的中国代表团共六人,其中清华留美军校生出身者有二人,朱世明、王之。
另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选编的《扫荡丑虏 播我荣光》一书(揭钧学长是编撰者之一),35名有美国军校学习经历的清华学生中,军衔为将军的有20人,包括上将1人,中将8人(含追认),少将11人。另有上校5人,少校1人。

1939年税警总团军官在贵州都匀合影,第二排左1副总团长齐学启(清华学校1923级),左2总团长孙立人(清华学校1923级),来自《扫荡丑虏 播我荣光》
国家、责任、荣耀,这是他们那批人在清华和美国军事学校塑造的价值观。当然,他们也体现了清华曾经给过时代的交代。
这些留美学子中,唯一一名获得上将身份的是孙立人将军。揭钧学长是孙立人将军的义子,尤其在孙立人的晚年时期,他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记录者。此次专访,我们听揭钧学长聊起孙立人将军,以那段往事为线索,触摸到当年清华学子在历史中留下的刻痕。
孙立人将军,1914年入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他在普渡大学获得工程学位后,再入维吉尼亚军校学习。回国后,孙将军在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世人称他为常胜将军,声名广被四表。1945年年中,受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邀请,孙立人将军赴欧洲考察。50年代,孙将军在台北蒙冤,遭软禁,至80年代后期得以平反,晚年意难平。
揭钧学长少年时成为幼年兵,与孙将军结缘,后被收为义子。后入新竹清华大学读书,成为孙将军的学弟,薪火相传。
访谈结束时,揭钧学长向南安省校友会赠送了他撰写的书籍《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以及他参与编撰的《扫荡丑虏 播我荣光——清华学校35位学子资料选编》。另三位编撰者为抗战历史学者刘伟华、清华学子李忍涛将军次子李定国和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冯茵。

揭钧学长向南安省校友会赠送了他撰写以及与他人合著的书籍

掲钧学长撰写,赠送给校友会的著作《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

揭钧学长赠送给校友会的著作《扫荡丑虏 播我荣光——清华学校35位学子资料选编》,揭钧学长是这本书的编撰组成员
老学长赠书,实在是一次重托。孙将军是清华留美军校毕业生的翘楚,也是揭钧学长人生的导师与生活中有深刻连接的长辈与学长。揭钧学长对孙将军,对这批特殊的清华学长的感受与理解,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生命体验。对于我们这些采访者来说,能够借揭学长的缘分,感受到彼时清华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的面貌精神,实在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当然也有责任,对这一群体作些介绍。
《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系揭学长收集孙将军及其旧部所供给之珍贵历史材料,总结归纳的孙将军传记。后一本则是他与另三位合作者,以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之名收集选编的历史材料。材料关注的对象是清华学校在美国留学时,拥有军校学习经验的35名学子。该书内容包括他们的经历、学校梗概,学子存世的作品,以及追忆文章,当然,孙立人将军堪称这一群体最杰出及有影响的代表之一。
从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勾勒出如下的画面,民国已立,南北不合。军阀政替,兵戈难止。列强当道,国途茫茫。部分受五四运动与国际冲突刺激的清华学生选择为护国而习军事,有人在校期间就去军队考察实习,也有人提出若兴国必出国学军事,学军事必学陆军的主张。显然,这批年轻人完全没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在美国,留学军校和一般意义上的留学大不相同。军校往往为最保守,最排外又最艰苦的教育团体。重集体,轻个人。重等级,轻自由。老生对新生的霸凌,族群的歧视比比皆是。这些清华学生以理想主义的身心,扎入到异域最顽固的土壤中,碰得头破血流,苦不堪言。但也因此历练出一批懂得时代军事潮流的军事家人才,得以回国开拓创建新的军事领域,如李忍涛将军创办的防化兵和化学兵兵种。(李将军留学德国时,与一位德国女士恋爱,后来一同到中国结婚。他为国牺牲后,夫人带着孩子回到德国。)
但总的来说,他们走的这条路在那个政军不分的年代,算不上主流。这些人才回到国内,往往又要挑战比军校更难适应的现实。他们缺少行伍的人脉,无保定军校或黄埔一系的同学关系,在错综复杂的非常年代,如何和扭曲又真实的现实耦合。幸得巨变之下,总有些缝隙扎根,得以绽放。35人,有人早夭,有人晚年抱憾。当然更有人捐躯国难。细细翻阅这些人的资料,总有些觉得意难平,觉得他们的志向与才华,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在巨变的大时代,种种颠倒随机,反倒不利于这群过于优秀又执着的份子。孙立人将军正是其中代表之一,他虽屡屡受挫,但已经算是这批清华军事专门人才中,最有成就的那批了。
跳出这些个人的命途,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批清华留美军事生的历史价值呢?
大王旗城头变幻,再璀璨的荣耀也会被时间掩埋,沦为灰烬。但所幸总能有些精神气质,借着某些人某些旧物和作品隐藏在历史的缝隙里,险之又险地续着,在某些偶然的时空偶然地放光,让后人感受到前人的真实气息与高贵的气象。
对于感受者而言,遇到这样的情景又是多么难得而幸运。在揭钧学长家的数小时,正是这样的时刻。受益良多,也在这里和诸君作个分享。


我们从揭钧学长的私人相册中,看到当年另一批中国人的真实面孔。这是我们和那段真实历史难得的一次连接
揭钧学长谈孙立人
采访人:加拿大南安省清华校友会
受访人:掲钧学长
问:您和孙立人将军有特殊的机缘与关系。您写的关于孙立人将军的书,现在买不到了,多伦多的图书馆我们没搜到。所以很遗憾没有办法提前做功课。但是我们依然很想了解这段往事。在大陆我们听说过孙将军的故事,长辈提到过。网上也有些资料。我们很佩服和尊敬他,也感慨他的命运,所以想问您讲讲孙将军,以及将军和您交往的故事。
答:孙立人是清华杰出校友,所以我想疲劳轰炸你们,请原谅我啰嗦。
1987年我到巴西参加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介绍如何用电脑做教学工具,化学系希望我邀请这个会议到滑铁卢召开,开会时我用十分钟向各国代表提出建议,他们当即赞成我的邀请,回到滑铁卢,同事们说你邀请的,自然由你负责,于是我成为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10th ICCE)的总书记,学校给我两个学期的时间去筹备。
深深了解我对义父的挂念,内人姜晓瑜建议我利用这个时间安排到台湾停留几个月,帮助义父整理文件,协助他写回忆录。于是我安排到母校国立清华大学做客座,教授一门课。安排好后突然传来消息,蒋经国1988年1月13过世,我们十二天后赶到台湾,义父问了一些他极为关心的问题。整理文件期间,看到义父笔记本上写了两个问题:
“谁能还我清白?又有谁能还我公道?”
我认为这是叹息冤枉,我建议呼吁还他清白,全家同意,于是我们走访记者,写信给民意代表,也向检察院致函,呼吁还孙立人清白,社会人士都知道孙立人是冤枉的,舆论热烈支持,可是政府依然恪守蒋经国时期的陈规,没有反应。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国防部长郑为元访问他往日的上司孙将军,全家面陈郑部长孙将军是清白的,义父告诉他的旧属郑为元,他对国家和蒋先生是忠诚的,郑部长立刻让孙立人恢复自由,允诺公开1955年监察院曹启文、陶百川、余俊贤、萧一山、王枕华等五位委员小组的调查报告。 义父曾经对我说,监察院报告会证明他是清白的,也就等于还了他的清白。
四月底我们在台湾的签证到期了,晓瑜和我低调离开,不久旧属为孙将军庆祝生日,台湾不给我签证,我不能参加喜庆,在家整理资料,准备写《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
那时构想的16章节标题是:家世,求学,抗日,远征,国际,东北,台湾,练兵,诚拙,被诬,幽禁,不平,清白,公道,荣誉,表胜。
手写的稿件大致完成后,我希望到台湾找出版社,果然得到台湾的签证。赶到台中,把标题和部分书稿给义父看,在台湾问了几个书局,大家婉言避讳,幸亏有一家愿意出版。这次到台湾我也走访郭廷亮假案有关人士,陈良埙、潘德辉等受牵连的干部,还有许多人把自己经过的冤情告诉我,黄埔出身的副总司令董嘉瑞,因为没有和政权合作监视孙立人而被贬,后来逃到美国,也发表文章叙述自己受害的情况,支持还孙将军清白。回来后把访问经过加到第十章“被诬”。
回到滑铁卢,集合出版社的建议,加紧修改和添加补贴书稿。义父住院,我申请签证去探病,可是久无音信,突然接到旧日远征军干部潘德辉的电话,告知义父离世仙游了,我们悲痛万分,我大哭出声,良久后才安定下来。
新闻界关心我是否能够回台奔丧,大概台湾在美国办事处感到压力,于是很快给我电话,通知我正在申请的签证批准了,告诉我准备回台奔丧。
丧礼完毕之后,我把书稿交给跃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问世。
义父过世后,我时刻念着他,想到他抗日远征的贡献,也想到他的不幸,随时随地研究探索他的历史,2002年晓瑜和我到云南,探索他带领新卅八师到缅甸的西南公路,2010年参加安徽孙立人故居揭牌典礼,同时开始学写《仁安羌大捷》电影脚本,可惜学化学的我,脚本中缺乏文学气质,而且过于着重真实的历史,没有找到制片和导演的合作,没有拍成电影。
2013年,知道台湾监察院监察委员李炳南、余腾芳、马秀如、赵荣耀等再度调查孙立人郭廷亮案,我去台湾和孙安平到监察院被咨询孙将军在被软禁时期的困难生活状况。后来监察院分两次召开记者会,公布调查结果和评论。报告指出当年蒋经国以威胁利诱方式,让潘德辉、郭廷亮、陈良埙、江云锦、王善从和刘凯英按照指定内容写《自白书》,然后把这些《自白书》给孙立人看,逼迫孙立人按照指示写辞职签呈,蒋介石指派陈诚等成立九人委员会,按照自白书和签呈,由蒋经国指派的人协助写成《九人调查委员会报告书》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公布时,准予孙将军辞职,同时命令将孙立人交给国防部监管以观后效,孙立人被软禁33年之久。
2014年安徽电视台到缅甸走访旧战场,收集远征时一位护士刘桂英的故事,邀我随行,我们花了一个月,考察没有开发的缅北荒野,回来后我在网志(blog)上写了很多文章,可是因为社会变幻快速,社会人士忙碌,所以没有继续维持,网志已被取消。
香港历史学博士刘伟华发起,邀清华校史馆的冯茵和我共同研究清华学校时期留美学军事学子的故事,我们找到很多资料,2017年在清华大学展出,之后馆长范宝龙建议我们继续研究编辑成书出版。这时,清华学子李忍涛住在德国的儿子李定国参加研究和书写内容,后来在2020年出版了《扫荡丑虏 播我荣光:清华学校35位学子资料选编》。
《小兵之父》出版至今,由于忙着探索,还没有时间更新,看到世界变迁快速,有时我考虑如何把这些历史告诉世人。
问:您觉得孙将军身上最值得让大家了解和记住的是什么?
答:孙立人是个常胜将军,百战百胜:
我问义父为什么练兵严格?他说:“严格才能让大家打破极限,让体格和战斗技术进入高一层次,战时处之泰然,跟平时一样对付敌人。”所以他是长胜将军。

孙立人将军晚年生活照
我问义父,1950年代初期,美国支持他领导台湾,为什么他没有行动?他说我们不能被外国人利用,打仗要死人的,死的都是中国人啊!
孙立人有英雄气概和博爱仁心:
我问义父为什么面对陷害而不避?他说我要证实我没有错,我也要证明受害的旧属是冤枉的。
孙立人是一位教育家:
孙立人在都匀办了军人子弟学校,远征时在缅甸办了几所华夏学校,教育华侨子弟。在鞍山办了东北清华中学(鞍山一中前身),在凤山办了诚正学校。
义父在我的博士论文题了四句话:
才,以历练而明,
识,以艰难而出,
胆,以精细而大,
略,以见闻而优。
父字 58,元,20(民国年月日, 即1969.01.20)

孙立人将军亲笔给义子博士论文的勉励
这四句话是他指导我进入社会如何自我教育,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这是人生指南,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奠基石,这是我们的座右铭,大家具备才识胆略,国家自然兴旺。
问:您听孙将军聊过清华么?他描述的清华,或者他身上折射出来的老清华是什么样子?
答:读台湾大学时,孙府就是我的家,有空我就回家陪同义父,给弟妹们讲故事,陪他们玩耍,义父多次提到清华园,所以我要进清华,了解清华情和清华学风。读清华时,和义父可以进一步探讨清华学生的自治和独立精神,他告诉我他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
有一次他把抗战胜利后,穿着戎装回到母校,在大礼堂、工字厅和饮水甘泉拍的三张照片寄给远在加拿大的我,可见清华情紧紧联系我们之间。



1946年,孙立人回到清华,在大礼堂、工字厅、饮水甘泉前留影
1988年,他告诉我要把一棵同时间可见紫白色(清华校旗的颜色)花的茉莉种在新竹清华校园,我和学校商量,完成他的心愿。
后记
揭钧学长家的墙上挂着几幅传统书法,立轴作品大部分是1988年孙将军旧属庆祝孙将军自由,送给揭钧和晓瑜夫妇的纪念品。
最明显的立轴是孙将军旧属刘立忠上校歌颂远征名将孙立人写的四首诗:
正气凌云苏州河,扬藻滨上中弹多。
将军负伤十三处,满身鲜血灌山河。
远征印缅孙仲能,战功彪炳震盟军。
解救英军仁安羌,举世闻名照汗青。
将军韬略界孙膑,神机若定胜孔明。
远征常胜奇功建,日军生怕新一军。
盟军统帅史迪威,敬佩将军盖世雄。
二次大战传佳话,攻下孟关再刮须。
揭钧孝勇回国为父争回历史荣誉,全国新欢,旧属扬眉,写四句留念 长沙 刘立忠
孙将军枉遭软禁前,陆军总部政治部主任张佛千引经据典写了一副对联:
揭义独行冥冥见晓
钧调双奏皎皎握瑜
张佛千撰 王开节书
藏头揭钧,藏尾晓瑜,颇有雅趣。张主任还找当时台湾名书法家王开节书写,装框赠送。 王开节也亲自写了一首诗:
记因许子说高情,风采先从未识倾。
且喜正声箴薄俗,更从直道见平生。
璠玙器美谁曾识,憂患身经义必争。
去国念君吾亦老,剩拈诗句证嘤鸣。
戊辰夏日 王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