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先生(1902—1995)是一代国学大师,著作等身,享誉学林。1984年我考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专业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姜先生是所长和令人尊敬的导师,我们在先生门下问学,从此走上了以学问为毕生追求的人生之路。

姜亮夫先生像
当时,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匮乏,为了培养好我们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姜先生亲自拟定培养方案,提出“课程设置主要是些必备的根柢之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通才”,“培养的最高要求:每个学生毕业有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至少限是学术史)的能力及各种学术(分类)独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存永久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卓绝的气概,不作浮夸,不为文痞”。为达此目的,先生多方延聘校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为我们开设了“广校勘学”(沈文倬先生)、“诗经研读”“中国古代历书”(刘操南先生)、“训诂学”“说文研究”(郭在贻先生)、“文献学”(雪克先生)、“庄子研读”(周启成先生)、“广韵”(张金泉先生)、“校勘略说”(蒋礼鸿先生)、“中国历史地理”(陈桥驿先生)、“中国古代官制史”(龚贤明先生)、“中国目录学史”(倪士毅先生)、“版本学”(魏隐儒先生)、“秦汉赋役制度”(钱剑夫先生)、“中国科技史”(王锦光先生)、“孔子与孟子”(董治安先生)、“谈谈艺术”(陶秋英先生)等,可谓名师云集,罕有其匹。三十年后,同门中人才辈出,有的已成为学界翘楚和领军人物,如刘跃进和张涌泉,前者为学部委员,后者为长江学者等,此可告慰于先生的在天之灵。
记得在发榜前,我曾接到杭大古籍所办公室的一个电话,大意是,当年暨南大学历史系陈乐素先生曾委托杭大古籍所代招两个研究生,由于我基础课考的是“中国通史”,可能成绩还可以,因此杭大方面想推荐我去暨大而征求我的意见。我当时对暨大一点也不了解,对陈乐素先生更是一无所知,于是我当即表示不想去暨大,而希望能到杭大姜亮夫先生门下问学的愿望。

杭州大学校园(本号所存照片)
在杭问学期间,一次我到姜先生府上拜访,谈话期间先生知道我专业兴趣在古汉语方面,他说:“搞古汉语必须通方言,否则是搞不好的。”还把他早年著作《昭通方言疏证》(云南昭通是先生的家乡)的两册白文手抄稿本交给我,命我施加标点,我知道这是先生在检查我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培养我学习和研究方言的一个有效途径(该书初撰于1921年,后经过60多年的陆续增补、订正,至1986年定稿,于1988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手抄稿影印出版,2002年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姜亮夫全集》第十六卷 )。
毕业前夕,大家都在考虑去留的问题。杭州是天堂,谁都想留下,但限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又不得不做出各自的选择。姜先生曾问过我的打算,说如想留在杭州,他可以帮我联系出版单位。还说如果将来想上高校工作,有出版单位工作经历,尤其是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接触来往而积攒起来的人脉,对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有益的。先生所言极是。但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两地分居,家属工作调动安排及孩子上学等),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东北——到辽宁大学工作,从而辜负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和一片好意!

杭大新村原四幢三号姜亮夫先生寓所(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毕业后,我曾多次利用外出开会或出差的机会,顺道或绕道到杭州,不为别的,只为去看望姜先生。记得有一次我到先生家,先生的女婿徐汉树老师拿出先生特意给我写的一幅题字:“辽海文物已成尘,葆抱先德,崇宏新猷,致天下文明,其责皆在吾人。魁伟仁弟勖之!友生姜亮夫敬贻,八十六翁。”能意外得到先生的墨宝,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想这不是先生对我个人的期许,而是留给所有后学的。

姜亮夫先生题词(本文作者提供)
1991年春,我再次来到先生家,不过这一次时间有点晚,先生已准备就寝了。我这次到先生家还有个心愿,想和先生留个影(因次日早上就要离杭,也不知何时能再来看望先生)。当先生的女儿姜昆武老师知道后,便和姜先生商量,先生又重新穿上衣服,准备和我拍照。昆武老师还特意请来她家的邻居——学兄俞忠鑫的爱人(据说在某媒体工作)来给先生和我拍照,这是我有生以来拍得最好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张照片。这一年先生虚岁九十,能与先生合影留念,我深感荣幸,同时,也为自己如此造次并影响先生休息而深感愧疚和不安。

1991年春在姜先生家中(本文作者提供)
翌年,我到江西庐山开会,会后我又绕道杭州,去看望姜先生。此时先生因病已住进浙江医院,徐汉树老师陪我赶到医院,我看到骨瘦如柴的先生,据徐老师讲先生多数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且已不识人,可当听说我来看望他时,先生竟然说出了我的名字。此情此景,再回想一年前与先生合影的时光,真是百感交集。1995年冬,先生驾鹤西行,闻讯后我即赶赴杭州奔丧,与先生诀别。
2002年,二十四卷本《姜亮夫全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忝为编委并负责第十七卷中《诗骚联绵字考》的整理校订工作。《诗骚联绵字考》是姜先生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是他早期的著作,指导教师是王国维。我为能参与这一宏大学术工程而感到十分荣幸!我在“整理后记”中写道:“ 谨以此聊表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姜亮夫全集》
2012年,为纪念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大学档案馆组编、徐汉树著的《学林留声录——姜亮夫画传》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我应约写了“师恩如海”四个字。
2013年,浙江大学古籍所编的《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三十周年纪念册》成书,我写了《西溪问学忆师恩》一文。

姜先生(后排中)与学生(图片来源:《云南政协报》)
2017年是姜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同门十余人相约赶到姜先生的家乡——云南昭通参加有关纪念活动。在此期间我曾三次到位于老城区的“姜亮夫故居”参访,获益良多。为准备此次纪念活动,我写了三篇文章,其中有两篇已先后发表在《昭通学院学报》上,分别是《〈诗骚联绵字考〉成书始末》(2017年第3期)和《姜亮夫先生与周传儒先生的交往轶事》(2017年第6期),还有一篇《姜亮夫先生与东北大学》(《昭通学院学报》称将另外择期发表)。

昭通姜亮夫故居
每当想起姜先生题词中所言:“葆抱先德,崇宏新猷,致天下文明,其责皆在吾人。”我常常心潮难平。我已退休多年,且已进入古稀之年,但愿天假我以年,能在问学之路上不断有所进步以告慰先生。
(原载作者所著《怀寅斋问学丛稿》,辽海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