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北草原上,有这样一位清华学子: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号召,秉承“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和“又红又专”的人才理念,践行“行胜于言”的优良校风,远赴西藏自治区工作,并先后两次主动申请到高海拔地区开展“强基础 惠民生”驻村工作。他就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2014级博士生王煦樟,现任职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政工人事处副处长。

谈及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学习生活,王煦樟仍记忆犹新。2010年参加工作后,他深感知识储备和岗位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在2012年首次申请驻村时切身体会到,只有教育只有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王煦樟于2014年报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并被顺利录取,师从林健教授。他在教研院期间受益匪浅的是学术训练和思维训练,不管是驻村还是日常工作期间,对创造性开展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教研院的良好学术氛围和良性师生互动给王煦樟留下深刻印象,不只导师林健教授对他的鼓励和用心指导,所有老师都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很多启发启迪,在教研院诸多老师们的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帮助下,2019年顺利博士毕业。

谈及在西藏自治区的工作,王煦樟第一次驻村工作是在海拔3700多米的昌都市江达县娘西乡瓦根村,第二次是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市聂荣县索雄乡央庆布吉卡村。驻村期间,他带领队员们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闭塞、饮用水矿物质超标等困难,协调多方力量,解决牧民们的燃眉之急,让高寒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温暖。他和队员们驻村期间所做的工作得到群众和领导的肯定,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50余次。

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王煦樟和队员们既“管肚子”,也“管脑子”,双“管”齐下,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他们不仅重视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把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的思想境界当作更为重要、更为长远的一项使命。针对牧区群众用电困难、饮用水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他们联络了舟山福信石化有限公司等7家爱心企业,争取到40组太阳能蓄电池和3台大型全自动净水器;针对冬季牦牛食料短缺的问题,他们与西藏发展基金会阿妈仓慈善专项基金积极沟通,为牧民们带来了价值10万元的优质饲草;针对贫困户生活条件差、过冬难的问题,他们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州市候鸟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募捐到上千件防寒保暖的衣物,穿在群众身上,暖在群众心里。“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们的努力使“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声音在藏北草原久久回响。

此外,依托母校清华大学的资源,王煦樟组织来自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社团协会部,以及书脊支教团、粉刷匠工作室等学生自组织的数十名志愿者,参与到“大学助小学 大手拉小手”志愿帮扶项目中,联合那曲市聂荣县教育局等,支援中小学语文课、思政课和通识课,重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个项目目前仍在持续发力,来自清华大学的志愿者横跨半个中国,以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不移,艰苦奋斗,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这些清华学子崇高价值追求。“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扎根雪域高原的生动写照。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发扬清华精神、无问西东。进入新时代,做一名“靠得住 用得上 留得下”的长期建藏人才,是每一位在藏清华学子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