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在核电宾馆参加秦山核电退休办公室组织的座谈会。听了常科长的介绍,一期石总、二期宋总、于书记,以及三期全国劳模田庆红,周晓飞回忆父亲周振远厂长的发言,十分激动,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也目睹坐在会议桌对面的石总,听着老周厂长当年在404艰苦创业的事迹,产生共鸣乃至泪目的动人一幕。这是核工业第一代创业者的光辉业绩和动人风采,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后生晚辈,1964年10月16日,我还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喜讯,我们傍晚就在校园里听到了,那是周总理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对参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数千名人员宣布的。当晚八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正式播出。清华园和全北京市一样,沸腾起来。六十年过去了,当时欢呼喜庆的场景,仍然记得。
第一颗核弹试爆成功,壮我国威、军威。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虽未能参加核工业第一次创业,但21年后有缘加入核电创建大军,为祖国核电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一生的荣幸。
一、从北疆到江南
1968年底大学毕业,我和清华108位同学,被分配到辽东苦寒之地、水电部第一工程局接受“再教育”,建设战备电源310电厂。那几年,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很艰苦,政治氛围更感压抑。我们有过迷茫,有过苦闷,但没有沉沦。默默积蓄力量,巧妙地利用毛主席语录英文版学习英语,温习专业知识,等待云开雾散的一天。
1971年“913事件”后,形势略有好转,我和一位电67届学友被调到电厂筹建组,从事水电站自动化技术工作,在东北艰苦生活环境中以工作为重,坚守了17年。我在这里掌握了先进的电气技术,虽然地处偏僻,因是东北电网直调厂,能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如集成电路化的四遥装置,即遥控、遥调、遥测、遥信,为当时全国最先进,其他电厂通常都只有两遥(信、测),而且基本上都是晶体管分立元件甚至电子管为主的设备。
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核岛主厂房底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85年底,我作为电力部的技术骨干“交换”到核工业部(当年电力部和核工业部有协议,互换技术干部,分别满足大亚湾和秦山的急需),参加秦山核电站的初创和运行。
我亲身参加、见证了中国大陆核电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情景,我全过程参加了秦山一期的建设和运行,接着走出国门,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回国后又参加引进的加拿大重水堆核电站建设。退休后又应聘担任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电气调试顾问多年,对方家山(前期)、福清、昌江核电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大半生从事核电,投身于伟大的事业,感到自豪,回首往事,此生不虚。
感恩秦山核电领导对我的厚待。一调来,就和两位同事一起,去美国培训三个月。回国不久,又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对秦山进行的预运行检查会议(Pre-OSATE)的接待工作。还与一位同事一起到杭州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等挑选应届毕业生。1987年还担任过秦山核电公司三人监察小组成员(组长是纪委郭书记,成员还有张总会计师),对当时所有对外经济合同进行清查。工作顺利完成后,随郭书记到北京向部里汇报。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还记得1989年夏天参加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出厂验收,这是极重要的核级电气设备。2011年日本福岛特大核事故,最终就是这应急电源失效引起。我和同事们及728设计院同僚等一起在大连厂家苦战了三个多月,全过程见证了柴油机组100次连续启动试验(中间若有一次不符合要求,需从新计算启动次数)。并曾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建议对此型号机组的调速器予以改进(为提高启动速度和稳定性,建议在调节系统中增加一个微分环节)。
我运用在东北工作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对秦山核电站远动设备(遥控遥调遥测遥信)的调试和运行,以及打通、建立对华东电管局调度中心及浙江省调自动化室的工作联系(我们只发送遥测和遥信的资讯),做了大量工作。这方面当时核电厂几乎无人接触过。

1991年12月15日凌晨于秦山核电站主控制室
这张1991年12月15日凌晨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的现场照片,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天我也在主控制室值守(时任电气队长),准备随时组织处理电气突发故障。我亲眼看着电气操纵员,操作控制“自动准同期装置”的按钮和把手,把发电机组并入华东电网,并逐步提升电功率。站立的两位是蒋心雄部长(戴眼镜者)和赵宏副部长兼秦山核电总经理。
二、勇挑重担赴巴国
1994—1998年,我参加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的调试准备和现场调试,为重点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劳,感到很欣慰。正是由于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使,我在恰希玛现场一年多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临行前领导交付的任务,凯旋回国。这是对我思想、技术、身体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恰希玛核电站作为我国第一个核电出口项目,是中国核工业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这项工程。秦山核电厂1994年成立了巴项调试部,负责全部调试任务,1997年初,恰希玛核电站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根据现场需要,我作为先遣队成员派到恰希玛。我的主要工作是为132KV系统倒送电提供技术支持。
我到巴后不久写了“恰希玛随想”发表在《调试快讯》上,反映了我的真实心声:“我们这次不远万里来到恰希玛,大而言之,是肩负了国家托付的崇高使命,从事一项重点援外工程,小而言之,我们代表了秦山核电公司,在我们身上体现了秦山人的形象。当年的秦山人曾经为中国核工业的崛起,为在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他们在西北的戈壁荒原,在西南的崇山峻岭,历尽千辛万苦,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的秦山人进行第二次创业,已经建成营运国内第一座核电站,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走向世界,到国外援建核电站,是值得自豪的。
创业是光荣的,也是艰难的,不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不会有丰硕的成果,我们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的更大辉煌,是值得的。”

三、参建引进的重水堆工程
秦山三核,由中国、加拿大合作建设,1999年4月我到三核,直到2006年退休,从事生产准备、调试、维修管理等工作,一直比较紧张繁忙。许多时候,节假日和晚上也要开会、加班。加拿大的合同工期是不计入周末休息和节假日的。调到三期,随即去韩国月城电站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试培训。2000年3月,又去日本接受三周的BOP培训。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还学到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以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在月城培训时,主管调试准备的公司副总(注: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坦诚地跟我交过底:“今后三期还是要使用提拔年轻人,老同志有经验,要当好绿叶。”
在三期这些年,我就是以“绿叶”给自己定位。
我是三期主控室操作员考评委员会资深成员,鉴于运行人员电气知识的不足,我给操作员考评委员会秘书长提出建议,在取照考试中适当增加电气内容。后来我得到他的回信:“此事运行人员专门进行了电气强化培训和技能鉴定,收到一定效果。我在这里衷心地感谢您。”
对101、201大修中暴露的电气问题,如EPS大修存在的继电保护、高压断路器、蓄电池的问题,LAC7风机大修存在缺项问题等,都及时向主管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03年9月在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1998-2003建设中,我荣立一等功;2005年11月在“保先”活动中被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3年3月《中国核工业报》以“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题报道了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事迹。

四、为发展核电发挥余热
退休两年后,机缘巧合,我又应聘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它是北京核工业二院为主,加核四院、核五院等几家设计院组建的,承担新建核电站从设计、设备采购、土建、安装、调试、监理等全部工作(即交钥匙工程),设计是他们的强项。但对核电站调试缺乏经验,是弱项,很需要有经验的人员当指导。我和几位老同事是作为专家礼请来的,岗位是调试顾问。
能够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为蓬勃发展的核电事业再发挥一点余热,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而且工作没有压力,工作气氛很和谐、宽松,上班没有太具体的日常事务,就是看看图纸资料,提提建议,出出主意,需要时审阅有关计划、报告、规范、规程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一个2004年已经正式颁布的核电厂应急电源核行业标准,它基本上源于美国相关标准,在转换过程中有几处明显的翻译错误,有损于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向主管部门反映更正意见后,主管领导答复将于升版时予以考虑。
我多次到方家山(前期)、福清、海南核电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审阅调试规程。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2012年**现场发给我一个110kV临时供电方案,让我提提意见。该方案是根据有关电力监管部门要求而做的。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有关国家法规的理解,提出:在**1号机组装料前,厂外220kV辅助电源、500kV主电源以及厂内应急柴油机组都已具备送电条件,符合国家核安全法规及国家核行业标准要求。
如果从日本福岛事故后的改进措施考虑,增加一路移动电源还是有必要的。
我个人意见,这个“110kV 施工电源临时供电方案”可以取消。
后来听说**现场没有实施这个临时方案。我内心感到欣慰,有一种发挥余热的成就感。
结束语
感恩命运,使我有机会加入核电创建队伍。
也感恩母校的培养教育、给我打下扎实基础,授予“猎枪”,即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
对曾经的工作单位(东北电力系统、秦山核电、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也心存感激,我不会忘记这些年他们来对我的善待和关爱。使我能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