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3清华文创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文创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国内外嘉宾,共商以文创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积极探索。
本届文创论坛,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2023 清华文创论坛主席柳斌杰作主旨演讲,本文为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实录。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祝贺2023清华文创论坛如期举行。正如胡钰书记所介绍的,清华文创论坛的建立说明文化建设正在深入发展。清华文创论坛是结合文化创意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的平台。
近年来,在大家的支持下,论坛已经办成了文化创意领域的品牌,连接了学界与产业界,而且辐射了从南到北的很多省市地方。清华文创院孵化的地方文创院、文化平台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得益于大家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所以我在此代表论坛对支持、参与与推动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地感谢。选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文创发展”作为论坛的主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系统化、完善地表达了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怎么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自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年六月,在二十大部署了文化建设的六大任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视察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了文化传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使命。这相较于之前所讲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又近了一步。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就是建设文化强国、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三者是递进的关系。其中,建设文化强国是既定的战略部署,需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五个方面。在“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这一命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新的定义,即发展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原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面向,这标志着时代的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一要求,这是长时间研究和思考的结果。过去谈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讲得比较多,但是真凭实据并不够。所以,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了考古历史的研究,坐实了我们中华民族有一百万年的人类遗址,有十万年的文明痕迹、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文化以文字为标志。中国很早就有了自己成型的文字,这样就把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历史地位确定了下来。所以在二十大的时候,总书记把原本所讲的“传播中华文化”改成了“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一改动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以扎实的实据来说明我们的文明。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次论坛的题目就在于贯彻总书记的新使命要求。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基于这“六个更字”,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建设文化新使命的要求。
论坛的另外一个主题是“聚焦文创”。文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包括内容的创造、形式的创造、传播手段的创造、业态的创造。我认为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创结合起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会引领文化建设向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去发展,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表演性的文化、肤浅的文化,而是植根于我们民族血液的文化。所以我认为,这次论坛的主题值得大家好好地讨论研究。
第二个方面,文创要靠人民群体创造。文化历来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是一定区域内或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共同的情感、创造和认知。有两个定律,一个是物质不灭定律,另一个是文化不朽定律。文化形成之后就脱离了创造者主体。比如说,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创造了很多不朽的文化,可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创造对中华民族有价值的文化,增加我们的文化厚度。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怎样健康地向前发展,怎么引导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在几大文明里是领先的。中国的文明新形态现在确定为五个方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目前的文化聚焦在这五个方面。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也是沿着这五大文明的方向确定的,跟其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是系统化、完善的,作为指导思想、真理总结下来的。
在这样的阶段,文化和文化创意在产业层面、业态方面、数字化的进程、智能化的创造中所展现出来的都是高水平的。从大运会到亚运会,它们都展示了中华文化新的风景。外国人也在感叹中华文化表达的样式的多样和创新速度之快,这是他们远远没想到的。但是在内容方面,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于文化创意在内容创造上的问题。有专家分析,现在的文化创意违背了人类生存的精神方向,人们感觉不到生存的快乐、生命的价值。这也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精神脆弱、意志品质差。这就是文化创意对当下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要打开手机、网络等移动终端,除了规定发布的正面信息,其他信息大部分都是杂乱无章的。“这一现象是算法决定的,人无法主宰”都是借口。因此,问题在于我们生产创意的人为什么要创造不利于人健康成长的环境。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工作、管理工作、治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地加强。最近两年来,我们出台了多条治网规定,目的就是治理这些去中心化的、去主流的文化创意。所以,我们要在创意方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向,要正确地判断文化创意的形势。学者们需要理性地思考,引导文化创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积极,环境越来越开放,技术越来越先进,文化创意丰富多彩。文化创意聚焦美好的生活,聚焦现代化的进程,聚焦国家传播力,这些都是很好的方面,也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运用好文化创意,坚持支持与引导并重,专家学者们更要发挥良好作用。
第三个方面,我们如何保障文化创意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首先,要调动全体人民创造的积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要想前人不敢想之事,要干前人不敢做之事,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在文化创意方面,我们可以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来调动全民族进行文化创造。
第二,要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就是要充分认同、认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文明,摆脱“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主导现代化”这些固有的思想偏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因就是要打破西方现代化的神话,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要进行话语转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根据世界人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去叙述中国故事。过去,国际上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上很多人就理解了。因此,我们要建立自信,确认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之一,它并不劣于西方文明。另外,文化自信在于对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革命年代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要有坚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形成文化自主、自强的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主流文化,守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文化、现代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底线思维。创新就是文化的全面创新,特别是内容方面的创新。我们要超越文明、引导世界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语言、新的范畴、新的概念,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前景的描述。总书记在这方面身体力行地向世界发出了三大倡议,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力图使我们和世界能够有很好的互动和沟通。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有新的创造。现在文化不强的原因不在于体量不大,也不在于参加文化工作的人数不多。相反,我们是世界上参加文化工作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也是世界上文化机构最多的国家。不强的原因在于内容不强,起不到引领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作用。
我们要打破西方人引领世界思想文化思潮、我们只能模仿的僵局。内容上要打破。形式上,中国文化表达、表演、展示等形式都比较丰富。技术上,我们也并不落后,文化数字化进程在加快。传播渠道和市场要创新。另外,服务方式也要创新。文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怎么样服务人民大众,方式、方法都要创新。保证创新的最后一点是具有包容开放的胸怀,这是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建设三个重要原则之一。文化是多样的、多种的。没有包容、开放的思想,文化是搞不好的,也没有办法创新,所以一定要对外对内都要开放。首先,我们自己心态要开放,文化行业要开放,要和国家整个创新的态势相一致。其次,要向国际开放,要互建、互动、互联、互通、互学,吸收人类积极的文化成果来充实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朋友们依据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势,联系实际,好好研究怎么样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是文化建设者在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建设中华民族文明首先应该做到的。希望论坛向全国传达:我们站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上进行文化创意。我们目前的任务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这样做担当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这两个题目是联系在一起的。
谢谢大家。